在二战风云中建立强大的海军需要从基础设施、舰船配置、战术策略和持续发展四个核心维度入手。船坞是海军建设的起点,必须优先建造并升级,等级越高可解锁的舰船种类和制造效率越显著。资源管理是关键,石材、金币、石油等基础物资需保持稳定供应,同时合理分配资源用于不同类型舰船的制造与升级。驱逐舰适合初期发展,而战列舰和航母则需要更高船坞等级与资源储备,必须根据战局阶段动态调整建造优先级。
驱逐舰机动性强但火力较弱,适合侦察与骚扰;巡洋舰攻防均衡,可作为舰队中坚;战列舰装甲厚重且主炮威力巨大,但机动性差需配合其他舰种保护;航母提供远程空中打击能力,但依赖护航编队。潜艇在特定海域能发挥隐蔽突袭优势。指挥官系统不可忽视,不同军官技能可提升舰船属性或提供战术增益,例如塞瓦斯托波尔·格雷夫斯擅长提升舰队火力,威廉·多尔曼则强化防御体系,需根据作战目标合理任命。
通过侦察机、潜艇等手段获取敌方舰队动向,预判其行动路线并设置伏击点。狭窄海峡区域可优先部署高爆发舰船,利用地形限制敌方机动;开阔海域则需保持编队阵型完整,避免被分割包围。海军与陆空军的协同作战能扩大战术选择,例如空军压制敌方雷达站后,舰队可实施精准打击。战斗中需实时调整阵型与集火目标,优先消灭敌方指挥舰或航母。
科技研发与舰船改装是长期优势的保障。投入资源研究火控系统、装甲强化等技术可提升基础属性,而改装则能针对特定需求调整装备,例如增加防空炮应对空袭或强化鱼雷管增强爆发力。定期轮换受损舰船返港维修,利用训练场模拟不同战况以优化战术。历史经验表明,忽视持续升级的舰队往往在战争中后期陷入被动。
海军建设需平衡短期战力与长期规划。初期集中资源打造核心舰队确保生存,中期拓展舰种多样性应对复杂战场,后期通过高端舰船与尖端科技形成压制优势。整个过程中需保持资源产出、舰船制造、技术研发的循环推进,避免单一领域过度投入导致整体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