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矿效率与战舰选择密切相关。工程舰是采矿的核心单位,分为小型、中型和大型三类,其采集能力和仓储容量随等级提升显著增强。工程舰只能通过采矿升级,战斗编组无法提升其等级。为提高效率,建议优先将工程舰的无人机系统强化,重点提升采集速度与仓储空间,而引擎升级收益较低。初期可搭配AC721运输船扩充仓储量,减少往返频次。采矿平台的运用能进一步优化流程,初级平台节省计划圈,中级平台降低开采难度并增加容纳舰船数量,高级平台则支持资源直接回运,大幅减少时间成本。
战舰编队中应配置适量护卫舰或驱逐舰作为防御力量,尤其在高危星域或敌对势力活跃区域。FG300型护卫舰装甲版本适合前中期充当防御核心,其高护甲能有效分担伤害。若需应对突发战斗,可临时调遣驱逐舰如阋神型支援矿区,但需避免过度消耗军事资源。采矿期间需实时监控星系动态,遭遇敌对干扰时及时撤回或启用基地护盾。合理利用同盟共享的大型采矿平台能集中防护力量,但需注意效率分摊问题。
计划圈的摆放位置直接影响工程舰的曲率航行时间,理想状态是将矿区中心点置于计划圈边缘与基地连线上,最大化曲率移动占比。不同等级矿区的产出效率虽无差异,但高等级工程舰在高级矿区的综合收益更高。资源分配应优先保障金属与水晶矿,重氢矿在中后期需求激增需提前储备。长期离线时可将军舰编入矿队并开启护盾,但需评估战斗损失风险。替换低级工程舰时建议暂停军事建造,集中资源完成迭代。
战舰改装与科技研发对采矿具有隐性加成。部分巡洋舰和航母可搭载工程无人机模块,间接提升区域采集效率。太阳鲸级航母的支援能力可覆盖多个矿区,但其高成本需权衡投入产出比。技术储备兑换的高品质战舰箱子可能包含采矿强化组件,但随机性较大。弱点识别系统的升级虽主要针对战斗,但能缩短矿区防御战的耗时。模块化改造中,能源系统与装甲强化可延长采矿舰队的持续作业能力,而火力改装则属于次要优先级。
宏观战略层面需平衡采矿与军事发展。过度投入采矿舰队会导致战斗力量薄弱,易成为敌对势力袭击目标。建议将矿队规模控制在总舰队的40%-60%,并随基地等级动态调整。前哨站的建立能扩展安全采矿范围,但需配合防御设施建设。参与同盟的集体采矿协议可降低个体风险,但需遵守资源分配规则。在战争烈度较高的星域,建议采用采矿-撤退循环模式,避免长时间暴露矿区位置。最终目标是建立资源采集与军事防御的良性循环,确保星际扩张的可持续性。